中国空射弹道导弹的崛起与美国的仓促应对
前言:
在2019年国庆93阅兵式上亮相的惊雷空射弹道导弹其实早在2016年就已研发成功。美国在获知这一消息后匆忙跟进研发类似武器,但其仿制品在性能上根本无法与中国原创相提并论。
一、中国空射弹道导弹的发展历程
展开剩余85%2016年,美国情报机构首次发现中国正在研发一种可搭载核弹头的空射弹道导弹。从2016年12月到2018年1月,中国共完成了4次成功试射。据分析,这款导弹采用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基于东风-21中程弹道导弹改进而来,射程可达3000公里。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款导弹由经过特殊改装的轰-6N轰炸机搭载。轰-6N的作战半径达6000公里,这意味着其打击范围可延伸至9000公里外的目标,足以覆盖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等战略要地。美国军方将其编号为CH-AS-X-13,预计将在2025年前完成部署。
2020年11月,《环球时报》公布的一段视频引发了国际关注。画面中一架轰-6N轰炸机腹部挂载着一枚巨型导弹,军事专家们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人猜测这是新型高超音速导弹,也有人认为是空射版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
轰-6系列轰炸机源自苏联图-16的设计,经过多年改进已脱胎换骨。最新型的轰-6N不仅增加了空中加油能力,作战半径比轰-6K提升了近50%,还升级了先进的火控系统、飞行控制系统和信息化设备。机翼加装电子战吊舱,配备了卫星定位和高速数据链系统,这些改进都为其执行远程打击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虽然轰-6N可挂载6枚巡航导弹,但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机腹新增的专用挂点,可携带一枚大型导弹。考虑到轰-6最大载重仅12吨,而东风-21导弹重达14.7吨,轰-6N必须在减少20%燃油的情况下才能勉强携带,这显然会影响航程和操控性能。因此,在93阅兵中亮相的惊雷导弹必定经过了大幅减重设计。
二、中美空射导弹的技术对比
东风-21D导弹的1500公里射程看似有限,但空射方式带来了独特优势。轰-6N可在6-8千米高空发射,为导弹提供200米/秒的初始速度,这大大减少了导弹穿越大气层时的能量损耗,不仅节省燃料增加射程,还能显著缩小弹体尺寸。
作为核常兼备的战略平台,轰-6N从中国领空发射导弹可获得空军全程护航,同时多变的飞行路线也增加了敌方预警难度。美国的导弹预警卫星虽然能监测大范围区域,但对这种突然出现的空射导弹往往反应不及,留给防御系统的时间极为有限。
相比之下,美国匆忙推出的速龙系统就显得相形见绌。这个项目在2021年11月首次测试,仅用10个月就完成了从设计到试射的全过程。其核心是一个可装载多枚AGM-158巡航导弹的模块化托盘,由运输机进行空投。
虽然美军宣称一架C-17运输机可携带27枚导弹,远超B-52的载弹量,但JASSM-ER导弹仅920公里的射程使其必须冒险进入歼-20的作战半径才能发射。即便成功发射,也只能打击中国沿海浅近纵深,完全达不到战略威慑的效果。
三、美国轰炸机部队的困境
随着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美国在西太平洋的空中优势正在消失。歼-20等先进战机的部署迫使美军轰炸机必须保持800-1000海里的安全距离。而中国火箭军强大的反介入能力,更使美军在第一、第二岛链的基地都处于危险之中。
美国现役轰炸机部队面临严重老化问题:
- B-2隐形轰炸机维护成本惊人,单小时飞行费用达17万美元
- B-1轰炸机妥善率低下,45架中仅10架可随时出动
- 唯一可靠的B-52机队虽经现代化改造,但设计理念已落后70年
新研发的B-21轰炸机要到2035年才能全部交付,在这段空窗期内,美军不得不依赖临时拼凑的速龙系统来弥补火力缺口。
四、结论
中国的惊雷空射弹道导弹作为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提升了核反击的可靠性和多样性。而美国的速龙系统只是应对轰炸机短缺的权宜之计,用运输机执行轰炸任务既影响正常空运勤务,作战效能也十分有限。这场空射导弹的较量,充分展现了两国在军事科技创新上的本质差异。
发布于:天津市盛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